首届北美清华校友大会暨纽约论坛之教育文化论坛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国际教育合作与创新

——首届北美清华校友大会暨纽约论坛之教育文化论坛

2015年8月29日,由清华大学发起,校友总会主办、大纽约地区清华校友会承办的首届北美清华校友大会暨纽约论坛在曼哈顿喜来登酒店成功举办。北京清华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校领导、海内外杰出校友、知名企业家等逾700人齐聚盛会、欢聚一堂。

教育文化论坛围绕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国际教育合作与创新”议题展开精彩讨论,与会嘉宾包括华美人文学会共同主席、联合国中文组组长何勇、华盛顿大学副教务长Vikram Jandhyala、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计算机系终身教授顾险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技术转移部副主任肖玲、申请方创始人及CEO王刚、联合国中文组教师岳岩。

论坛由联合国中文组教师岳岩主持。首先,华美人文学会共同主席何勇致辞,他向听众们介绍了美国第一个以美国大众为对象,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华美协进社与清华大学有着不解之缘。自1919年由清华的四大国学导师之一胡适博士和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导师杜威教授等人筹划创立以来,华美协进社引介了无数中国学者和艺术家来美国进行文化交流﹐其中包括梅兰芳、冯友兰、赵元任(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吴贻芳﹑赛珍珠﹑老舍﹑林语堂等著名人士。华美协进社在40年代是中华教育基金会驻美机构,清华大学在美的全部庚款基金就由这一机构管理,自1950年起,梅贻琦校长出任华美协进社常务董事,管理庚子赔款中国学生留美基金,用那笔钱资助了大约4000名在美没有经济保障的中国学生和学者。近百年來﹐华美协进社成为來自中国的学者们聚会之家。如今它也是西方人士学习中国文化﹑艺术﹑语言﹑乃至建立商业关系的重要桥梁。何勇博士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华美协进社及华美人文学会举办的各种文化讲座和活动,期待大家共同为中美的教育和文化传播做出贡献。

接着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小区创新处副教务长Jandhyala教授进行了关于“设计国际跨学科创新课程”的主题演讲。2015年6月18日,清华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微软公司合作创建了全球创新学院,这是清华大学的大事,也是中国高校第一次到美国办学的大事,它标志着中国高校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校区和综合性教育科研平台正式建立。Jandhyala教授首先简述了华盛顿大学的创新文化,接着详细介绍了全球创新学院 (GIX) 项目,包括合作的背景、条件、课程设置、创新纲要、教学模式招收条件等。我们期待这种具有多元文化优势的开放性教育和科研平台,能够培养出全球经济发展和科研创新急需的综合人才,为中西文化融合互补、高端合作探索新模式。

第三位做主题发言的是来自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技术转移部的副主任肖玲老师。她就“大学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与技术转移概况”进行主题演讲。她首先介绍了滑铁卢大学基本情况和独特的项目设置,接着介绍了该校的企业家生态系统,企业家支持系统,加速中心,IT产业协会,知识产权政策,提升价值服务以及技术商业化的成果。她还介绍了目前他们与国内一些院校之间的合作情况。滑铁卢大学的技术转移经验为清华大学及国内其他高校的技术转移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随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顾险峰教授做了关于“中美教育机制之比较”的主题演讲。顾教授首先回顾了他自己的求学历程,包括在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的经历和感悟。接着他提到他做为教授回到清华大学以及到法国精英学校访问的见闻和感受。他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比较了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以美国、法国、俄罗斯为主),国内不同大学(以清华和北大为主)的学生的共同点及不同点,以及不同教育系统的特点。他的比较和分析既有自己独特体验的特质,又得到了很多听众的共鸣,值得大家深思,如何在不同教育体制中更好地学习他人、完善自己。

最后一个做主题发言的是年轻的创业者王刚博士,他是申请方的创始人及CEO。他根据自己的创业经历,就“高等教育领域创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主题演讲。他首先介绍了自己的求学历程和创业经历,接着分析了学习和创业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最后他详述了申请方的发展构想和扩展计划。王刚说性格和时代环境让他在美国博士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回国创业,而选择教育行业是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优势最大的行业,不少团队成员都有经历过美国博士学业的训练,能够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善于探索未知和自我管理。谈到未来规划时,王刚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够一点一滴地推动相关行业信息、案例和数据的规范、开放和分享。他认为中国创业者将拥有很多创业机会。

短短的两个小时,教育文化创新论坛紧凑有序的进行着,无论是阅历丰富的教授、管理者还是年轻一代的创业者,大家都各自从自己的教育背景和经历、专业视角和体悟出发,探讨并分享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国际教育合作与创新的前沿问题,开拓了听众们的眼界和思维方式,并引发了他们对国际教育和文化等相关问题的兴趣和思考。本次教育文化论坛是一个成功的论坛,不仅为中美两国的教育文化学者搭建了交流的良好平台,也为将来的教育文化论坛打下较好的基础、提供可鉴的范式。

(岳岩,覃元元编辑)